·為什麼讀這本書
這本書從2019出版至今,一直榜上有名,也時常聽到別人推薦。這本書要傳遞的價值如同書名‘原子習慣’ 讓我們有所差異的是生活中那些細小的習慣。這個概念不難懂也時常聽到,所以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有興趣。直到有一次聽Podcast-電扶梯走左邊的讀書會,聊到這本書,裡面提到一個概念掀起我對這本書的興趣: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是改變身分認同。
·你可以從這本書學到什麼?
1.什麼是改變身分認同:
常常想要養成好習慣,卻常三分鐘熱度,堅持沒多久就放棄了嗎?試過21天養成一個習慣卻堅持不到21天嗎? 大部分沒有成功的原因常常是我們"想要"成為那樣的人,但我們錯了,我們要相信"自己就是那樣的人"
2.簡單的步驟:
第一步:決定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
第二步: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
3.建立習慣的四個步驟
一、提示:
·先列出自己的習慣,並依照自己想成為的人來檢視習慣的好壞
·寫下執行意向
·將習慣堆疊,把需要做的跟想要做的綁在一起
·打造有利習慣養成的環境
二、渴望:
·誘惑綑綁p136
·最容易模仿的群體效應-親近的人 多數人 有力人
·讓身邊圍繞擁有你想要習慣的人
·找出壞習慣成因
·重設大腦,將困難的習慣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
三、回應:
·習慣是重複去做,而非做的完美
·養成習慣取決於執行的頻率,而非時間
·為節省能量,大腦會選擇做最容易的事。因此我們要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意願也能執。
•我們每天都有幾個‘決定性的瞬間’那個瞬間會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動,而日積月累下便會帶來巨大的影響
·兩分鐘法則: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2分鐘。養成閱讀的習慣-翻開書本讀一頁
·一次性選擇,讓未來的習慣自動化,善用科技讓我們簡單的達成
四、獎賞
·帶來獎賞的行為(正面體驗)會被重複,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
·我們喜歡‘立即’被滿足,就如許多戒不掉的壞習慣總是能在當下立即滿足我們,儘管長久下來帶給我們的是傷害。
·習慣追蹤器:讓我們持續不中斷連續的紀錄1.創造視覺上的行動提醒2.本質上有激勵效果3.達成時帶來滿足(每天投票給自己 想成為的那種人的勝利行為)
·習慣契約。p238
PLUS:從A到A+
每個人天生都有優勢,基因決定的不是我們的命運而是在哪個領域更有機會。
·我從這本書裡學到的
-習慣的複利效應:複利的概念運用在習慣上面,每天進步1%持續一年,1.01的365 次方=37.78,若是每天退步1%呢?0.99的365 次方=0.03!
-潛伏之力的停滯: 當我們太專注於立即帶來的結果,過程會變得痛苦,但許多事情常常是需要前面一段時間的努力,在某個時間點後成果才會顯現出來。
-身分認同:目標不是讀一本書,而是成為讀書的人
-重設大腦:當我們“必須”去做某些事時,會有被強迫的心理反應,試著想我們“可以”去做那些事,主動權在我們身上。把重點放在這些習慣給我們帶來的益處上,能讓習慣變得更有吸引力。
-日本企業的精實生產:在生產過程中,不斷排除各種浪費。像是多餘的流程、動作,甚至是一個轉身
-兩分鐘法則:開啟一個新習慣, 必須輕而易舉在兩分鐘內達成。像是養成讀書的習慣,需要做的只是-每天翻開書本讀一頁。我們要的是維持這樣的習慣,而非馬上完成這件事。
-要使別人養成習慣,需要的是創造正面的經驗
-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秘訣:選對戰場。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優勢,不過同樣的優勢在不同的領域,有可能會讓你處於劣勢。我們需要依據自己有的條件,為自己挑選相對能勝出的戰場,這樣成功的機率變化大大的提升
謝謝看到最後的你~有個小小的請求(拜託拜託)
這篇文章是否對你有幫助呢?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吧~
你的鼓勵與反饋,能讓我產出更好的文章分享給你
留言列表